请关注我,精彩继续!
云南女孩李盈的故事,如同一部现实版的青春励志剧,在高考季被反复传颂。2019年那个夏天,当668分的成绩单映照着国防科技大学在滇仅招2名女生的录取线时,这个来自玉溪农村的姑娘做出了令师长愕然的决定——放弃所有985院校的橄榄枝,选择复读。旁人眼中"差1分"的遗憾,于她却是梦想必须抵达的彼岸。
这个执念始于2008年山洪肆虐的雨季。6岁的李盈蜷缩在救援帐篷里,看着满身泥泞的解放军战士在齐腰深的洪水中筑起人墙。某个瞬间,战士肩章上的星芒穿透雨幕,在她心里种下一粒种子。十年后,当同龄人还在为"考什么大学能赚钱"纠结时,她的书桌玻璃板下早已压着国防科大的招生简章,晨跑时绑在腿上的沙袋记录着从"想当兵"到"必须考上"的蜕变。
2020年7月,李盈以693分的成绩刷新了自己的纪录。面对北大医学部的热情邀约,她在志愿表上又一次坚定地写下"国防科技大学"。这个选择背后,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复读岁月:每天5:30起床背诵军事理论要点,午休时间对照《军事体育训练大纲》加练仰卧起坐,就连模拟考试的作文素材都刻意选用强军故事。正如她在日记里写的:"不是所有698分都等价,我的分数必须带着迷彩的温度。"
进入国防科大后,李盈将这种目标感转化为惊人的行动力。2022年,她和团队在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中,用全英文答辩征服评委,让中国军校生的名字首次镌刻在该赛事最高奖项上。领奖台上那抹挺拔的军绿色,恰是她用14年光阴写给6岁自己的回信。
哈佛大学那项著名的追踪研究在此得到生动注脚——有明确长期目标的孩子,成功概率是随波逐流者的33倍。但鲜少有人追问:这种稀缺的目标感从何而来?教育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指出,真正的目标感包含三个维度:认知层面的"知道要什么",情感层面的"强烈想要",以及意志层面的"愿意持续付出"。李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,正因她同时激活了这三重密码。
在浙江某重点高中,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典型案例。考生张明连续三年稳居年级前十,却在填报志愿时陷入"选择恐惧症"。他的档案袋里塞满了各类竞赛证书,却找不到任何能指向特定专业的蛛丝马迹。"好像一直在为考高分而学习"的迷茫,恰是当代"优秀而无目标"学生的缩影。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》显示,这类学生在985院校新生中占比高达41%,他们往往在大二时才开始仓促寻找方向。
如何培养李盈式的目标感?军事教育专家王教授提出了"三阶引导法":小学阶段通过英雄故事激发向往,初中阶段结合社会实践明确价值取向,高中阶段则需具象化为可执行的升学路径。就像李盈的母校开展的"军事科技体验营",让学生亲手操作北斗导航终端,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启发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标感≠固执己见。2023年考入北航的刘雨桐曾和李盈同届复读,不同的是她调整了"非清华不读"的执念。"在航天博物馆当讲解员时,突然明白重要的是做什么而非在哪里做。"这种认知升级,使得她在飞行器设计专业如鱼得水,大一时就参与了火星车项目。
站在2025年高考的门槛前,最新《军校招生体检标准》已悄然放宽了近视限制,但国防科大的心理测试新增了"目标坚定度"评估。这提醒我们:在这个VUCA时代,比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背后的定力。就像北斗卫星不会因为云层遮蔽而改变轨道,真正的追梦人总能在时光里写下自己的坐标系。
当00后开始用"电子木鱼"缓解焦虑时,或许该重温李盈常说的那句话:"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。"她把"保家卫国"的宏大叙事,分解成每天多记5个军事术语、每周提高1分钟3000米跑成绩的微观行动。这种将星辰大海装进行军囊的智慧,或许才是最该被复制的"备考秘籍"。
在抖音充斥着"七天逆袭"神话的当下,李盈们用6540天的持续努力证明:教育真正的KPI不是分数,而是培养出能回答"为什么而战"的清醒灵魂。正如她在毕业演讲中所说:"当你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厘米宽度,就该毫不犹豫地深挖一万米。"这大概就是目标感赋予一个人的终极力量——让所有偶然的分数,都变成必然的选择。#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2期#
感谢你的阅读!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艺考君